服务热线:13988889999

站内公告:

开云全站以百姓为标尺:万里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城市更新报告⑥

你的位置: 首页 > 景点新闻 > 公司动态

开云全站以百姓为标尺:万里的“最后一公里” 上海城市更新报告⑥

2023-12-12 17:36:23  点击量:

  万里公园占地约6公顷,种有各类景观植物,是社区的天然氧吧,也是周边居民散步休闲的好去处

  1997年6月17日,上海万里社区正式开工建设,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当年首批四大示范居住区之一。居住区占地216公顷,总建筑面积257万平方米,规划居住户数2万户,规划居住人口6万人。这里的社区住宅与自然河流巧妙地结合起来,是上海少见的活水景观住宅区。经过26年的创新实践,万里社区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创新、绿色、协调、开放和共享理念的指引下,万里社区变成了一个生态环境清新宜人、百姓安居乐业、邻里之间友好互助的活力社区。

  步行可及的公园步道、烟火气袅袅的社区食堂、书香氤氲的街角书屋……15分钟文化圈、15分钟养老圈、15分钟漫步圈,不同需求衍生出的“圈层”常常交织共存,“圈”出了生活的百般滋味。

  谈到心中的“城”,习曾说,“城市的核心是人,城市工作做得好不好,老百姓满意不满意、生活方便不方便,是重要评判标准。”近日,在上海考察时再次强调,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全过程人民民主融入城市治理现代化,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构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是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一项标志性工程。如今,社区生活的可及性、便利性、幸福感,已成为上海新一轮城市更新的重要目标,而这也是衡量城市有机体活力值的重要指标。今年上半年印发的《2023年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方案》在全市划定1600个“圈”,全面拉开了上海“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建设格局。

  家门口的“诗和远方”,已经成为很多市民向往的生活方式。今年10月28日开幕的世界城市日上,发布了2023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普陀区万里街道成为入选的2个上海案例之一。经历26年发展,万里社区从阡陌农村“蝶变”为宜居宜业的现代化城区,正着力打造“万里桃源”。

  但这个大型社区也面临硬件老化、水质有待提升、功能配套仍不完备等问题。面对新就业群体,如何让他们在这座城市打拼的同时,也在15分钟服务半径乐业并安居?面对“初老”的社区居民,如何解决他们出行、社区食堂、购物、养老等需求?这些“关键小事”,是万里城市更新中必须直面的难点,也是上海超大城市治理中许多社区的共性问题。

  15分钟社区生活圈,仿佛一个个社会细胞,折射出新时期老百姓对更高品质生活的追求。从万里社区的“小题大做”,可以窥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上下求索,永远在路上。

  “万有引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还设有篮球场,骑手们可在此运动休闲

  近年来,法国巴黎第一大学—先贤祠—索邦大学教授卡洛斯·莫雷诺提出了“15分钟城市”的概念,并在之后的一次演讲中向公众描述了他的愿景,被认为是第一个创造出“15分钟城市”学说的人。

  城,所以盛民也;民,乃城之本也。要坚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高品质生活是应有之义。上海正在打造的15分钟生活圈,正是围绕“宜居、宜业、宜游、宜学、宜养”的总体目标,因地制宜、差异引导,营造低碳健康的生活方式、便利共享的空间品质和开放集约的空间格局。同时,15分钟生活圈正从缺什么补什么的1.0版向2.0版进阶,更需要直面多元化需求,“因圈施策”“圈层融合”“多圈交织”……

  一个多月来,记者在万里社区深入采访中发现,亦新亦旧之间的矛盾冲突,依然影响着老百姓的“开门七件事”;15分钟生活圈要“串珠成链”,仍有许多断点、堵点亟待打通。

  最近,普陀区万里街道入选了2023版《上海手册——21世纪城市可持续发展指南》,国际评审专家一致认为,万里街道有一种温馨的氛围,无论居民,还是外卖、快递小哥,大家都有一种主人翁的自觉,都是社区共建者,共同参与社区事务的民主决策……15分钟生活圈,既回应了他们的需求,更调动起他们参与社区治理的积极性,“双向奔赴”汇聚成活力社区的动力之源。

  新村路661号,是万有引力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以下简称“中心”)所在地。清晨6时,“小哥”潘志勇走出租住的公寓房,步行5分钟就来到了中心。公寓是他和工友们合租的,一间房间住了4个人,每月3000元。客厅和厨房是共用的,平时基本一日三餐都在外面解决。“外卖小哥吃饭没个准点,多数也是靠外卖解决。”

  2015年,山东小伙潘志勇来到上海打拼,现在已是菜鸟速递普陀大华站站长。“上海是个靠勤劳努力就能立足的地方,近年来社会上对我们‘小哥’越来越尊重。”和5年前刚到万里时相比,潘志勇看着人气渐渐旺起来,店铺多起来,每天的快递近2000件,比几年前翻了一倍还不止。

  闲暇时,潘志勇最喜欢去图书室看书,尤其是科幻方面的书籍。他说,自己有个最大的愿望,“希望能有一间自己的房间,家人来了方便,也有静静的空间。”

  最近,习在上海闵行区考察了保障性租赁住房社区。上海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为满足新市民和青年人的住房需求,打造了“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多层次住房供应体系,传递出城市建设以人民为中心的鲜明信号。在普陀区,则推出了全国首个外卖骑手星级公寓,优秀外卖小哥每月只要花几百元就能入住。“什么时候我们也能享受到这样的阳光雨露?”潘志勇满怀期待。

  从“住有所居”到“住有宜居”,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体现。万里以商品房为主,当初规划起点较高,但随着区域“初老”,开始出现不尽如人意之处。

  中环锦园小区依大场浦河而建。大场浦桥上的指示牌箭头一个向左,一个向右,这里是普陀区和宝山区交界处。

  “当初买房时就是看上旁边有一条河,吃好饭散散步,平时开窗看看风景多惬意。”中环锦园居民胡建华之前在外地工作,2015年退休后才开始长住。

  不过,胡建华发现昔日的“理想”渐渐变得骨感。由于门口河道的臭味,临河而居、家住4楼的他常年关闭窗门。

  万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宇平分管街道建设工作,也是中环锦园的居民,家住临河一幢的11楼。说到河水变臭的缘由,他表示,在万里北侧的大场镇有一条龙珠港,每到汛期会开闸放水,会影响到下游大场浦河和横港河的水质。还有一个原因则是岚皋南排水系统雨水泵站,每到汛期都要放浆,对河道的生态和水质有很大影响。“每到这时候,居民的投诉特别多,我们也多次向水务部门反映。”2017年,清淤治理后一定程度恢复,但这只是治标,更需要治本。

  河道整治的同时,临河两岸将种植100棵桃树。桃红柳绿的明年春天,白鹭夜鹭会回来吗?居民们盼望着。

  美国城市活动家简·雅各布斯在著作《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曾提出了“以社区为中心”的城市规划,希望可以建立起适合步行和骑行,同时兼备社会功能的复合社区,并确信“邻近性”是让城市变得富有生机的关键。

  河道整治显然只是万里更新的第一步。和上海“一江一河”实现两岸贯通不同,万里街道相关部门在深入调研后发现,大场浦两侧,一侧以企业、单位为主,另一侧是居民小区。由于规划建设初期小区“地理红线”与“河道蓝线”重叠,“这意味着小区无路可退,全新‘打开方式’呼之欲出。”来自中船九院的项目设计师彭欣表示。

  大场浦河正在改造的步道,由于位于两区交界处,绿化、步道分属两区管理,只能“螺蛳壳里做道场”,在有限的空间里“挤”出慢行功能。

  1997年6月17日,上海万里社区正式开工建设,被列为上海市政府当年首批四大示范居住区之一。2014年,万里街道作为上海街镇体制改革后首个从大镇析出的街道,是上海最年轻的街道之一。对万里而言,打造15分钟生活圈,不只是硬件的焕新,更要围绕未来愿景,紧扣“人”的多元诉求,寻求破题之道。

  “根据万里活力社区比较好的生态基底,我们定位于打造上海市慢行示范区。”万里街道党工委书记罗艳表示,要将慢行生活区串联起来,各大节点和功能亟须打通。“万里绿化覆盖率高达46%,是普陀区第一个上海市园林示范街道,但是过去很多绿化走不进去。我们希望未来万里公园、口袋公园、转角绿地,包括河道两岸的一些绿化都能打开,让万里的街区可以像公园一样漫步。”

  人间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宜居的环境美则美矣,但烟火气仍显不足,这是在万里采访中一些居民频频提及的问题。原本繁华的家乐福超市虽然依然开着,却也人气不足,超市前的一些门店已关门谢客。

  “我是2016年从市中心搬到这里来的,冲着这里生活环境好、小区灵光。”71岁的李俊娥阿姨告诉记者,一开始小区配套了一个永辉超市,附近也有一个菜场。“疫情后超市关门了,菜场因为生意不好没了,连‘牛奶棚’也拆掉了。我们老年人手机买菜用不来,还是喜欢到菜场,但去一趟太不方便了。”

  平时还能凑合,碰上家住昆山的女儿一家周末回来,李阿姨只能骑车去新沪路农贸市场买菜,单程就要骑25分钟左右,“来回一弄就是大半天,要是附近有生鲜超市和社区食堂就好了,我们老夫妻俩平时简单吃吃,孩子来了自己去菜场挑也放心。”

  随着万里的居民逐渐步入“初老”,社区食堂需求也渐渐旺盛起来。目前在香泉片区等老旧小区、老年人较集中的地区,社区食堂一开出就受到居民欢迎。不仅是老人喜欢光顾,一些年轻人、三口之家也来“搭伙”,人均20多元的价格很亲民。

  随着夜跑人群的增加,对于小餐饮店、24小时便利店、滨河驿站,周边居民呼声也很高。如何通过政府引导、市场机制,让更多烟火气暖胃又暖心,是15分钟生活圈里不可或缺的一环。

  记者在万里采访发现,区域内有多条轨道交通,坐拥“上海西站”等交通枢纽,但从地铁站出来到线分钟左右的步行距离。车站出口被大量共享单车包围,“最后一公里”仍“差一口气”。

  根据《万里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问需求计调研报告》显示,在出行便利方面,公共交通站点设置覆盖率较高,但西部等少部分地区步行时间超过10分钟。有从市中心搬迁来的居民表示,自己的单车技艺是来万里后“逼”出来的;对于不会骑单车的人,尤其是老年居民“不太友好”。在商业配套方面,有些室内菜场不满足规模要求,业态仍需优化提升,生活服务中心设置略有欠缺。

  谈到万里未来的目标,罗艳用“两幅画卷”来形容。一幅是风景如画的《桃源万里图》,贯通6.2公里一环水脉,蓝绿交融的滨水空间。另一幅是极具烟火气的《安居乐业图》,不断织密服务网络,缩短服务半径,嵌入社区公共服务中心、城市建设者之家等生活盒子,布局比邻驿站,社区食堂等便民空间,持续推动万里从资源不足的北部腹地向人们满意的高质量、未来之城发展。绘就这样的美好画卷,“万里之行”始于足下……

  清晨,步行到万里公园活动筋骨;中午,到社区食堂吃顿热菜热饭;下午去家门口的长者照护之家,找老伙伴一起唠唠嗑、看看书;如果身体不适,步行就可以抵达社区医院……在15分钟内,就餐、休闲、看病都能“触手可及”,这是万里街道居民社区生活理想的模样。

  无论是老小区还是商品房小区,居民对生活都有各种各样的需求。万里如何在高起点规划的同时,让生活呈现出更高品质?

  尽管网购冲击着实体销售,大量社区居民依然对“眼见为实”的菜场青睐有加。中骏天誉居民区党总支书记刘蕾说,“通过居民征询收集需求和建议,我们梳理出大家对于菜场的普遍要求:菜品要丰富、环境要整洁、价格要实惠,步行10分钟可达。”

  在实地调研和多轮意见征询的基础上,万里街道联手普陀区国资公司、普陀区商务委,针对社区居民对生鲜蔬菜的购买需求和优化15分钟生活圈的建设,腾挪出位于新村路上一处办公用地,设置成立永昌集市。

  “解决买菜难题也是我们街道年初定下的26项民生实事项目之一。”万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张嘉钧介绍,“正在招商冲刺中的永昌集市新村路店,以生鲜超市为主要业态,蔬菜由基地直供,牛羊肉、水产品等配备冷链保鲜,同时辅以早餐铺,将于今年年底前初步建成。”此外,真金路以北、配套资源紧张的区域,未来将开设兼具智慧菜场和餐饮功能,贴近居民需求的社区综合体。包括1800平方米的智慧菜场、便民沿街商铺,及中高端品质餐饮,将同步辐射到周边几个小区。

  傍晚5时不到,居民们陆续来到香泉片区邻家智助食堂,挑选喜欢的食物,享受一顿营养丰富、可口的晚餐。红烧肉、炒青菜、鱼香肉丝……自助选菜、智能结算。“人均一顿20元左右,就能吃到两荤一素,性价比老高的。”经常来“搭伙”的居民告诉记者。

  香泉苑小区作为万里街道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小区,做饭难、吃饭难是老年人面临的问题。不少居民们想省去买汏烧的烦恼,又想一日三餐顿顿吃得热乎。通过不断收集居民建议,居民区升级完善了社区食堂,打造居民家门口的吃饭好去处。

  开业之初,邻家智助食堂仅开放午餐时段,后在多方努力下,开放了晚餐时段。每到傍晚时分,这里除了熟悉的银发身影,还有携手而来的一家三口和下班归来的上班族。

  虽然食堂开办不到一年,但金建民、胡朝珍夫妇等赠送的锦旗,几乎占满了一面墙。因为丈夫身体不好且不擅厨艺,过去胡朝珍每天都要为两顿饭伤脑筋。“下班回家烧好晚饭天都黑了,整个人身心俱疲。自从有了邻家智助食堂,每天回家有现成饭吃,不要太开心哦!”在居民的“口口相传”下,食堂的名气也越来越大,吸引了不少周边群体,甚至邻近街道的居民也来用餐。

  买菜、吃饭,一头连着舌尖上的幸福,一头系着民生大计。把百姓的需求及时传达到位,回应百姓实际需求,才能做好家门口的民生工程,呈现浓浓烟火气。

  今年上半年,子女长居国外、腿脚不便的张米珠决定和老伴刘永伟一起到养老院寻求专业照顾。得知万里臻华颐养院刚刚投入使用,这对年近8旬的夫妇成为首批入住者。近半年的养老院生活令他俩感触颇深,“一开始还有点纠结,怕不习惯。来了之后,每天都有护理员陪伴我们,服务很周到。我们住双人间,有足够的私密空间。”

  前不久,颐养院给他们补拍了金婚纪念照。相濡以沫50年的他们第一次拍婚纱照,照片中的两人笑得灿烂。老夫妻从相识、相恋、结婚、生子、变老,如今一起住进养老院。张米珠说,刘永伟是她的拐杖,要一直陪伴在彼此身边。

  万里街道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约2.04万人,是普陀区最“年轻”的社区单元,老龄化率不到30%。万里街道正通过不断优化宜养设施布局,完善居家养老+机构养老+日间照料体系,清除服务盲区。

  年近8旬的潘阿姨是万里街道的老居民,在养老院的独居生活每天都很丰富。之前她也住过郊区的养老院,思来想去,还是选择到离家近的地方安享晚年。“这里就是我的家。”潘阿姨说,身体依然硬朗的她习惯每天都要出去活动活动,“出门拐个弯就是万里公园,过两条马路就是商场,太方便了。”

  像潘阿姨这样有原地安老、就近养老需求的老年人不在少数。“老年人都不太愿意脱离原有的社会关系,更喜欢就近选择养老机构,可以在自己熟悉的环境下安心养老。”万里街道办事处副主任董炜表示。

  养老服务不仅要照顾老人的日常起居,更要关注到他们的精神需求。除了院内丰富的活动空间,颐养院也鼓励老人多参与社交活动。通过与驻区单位积极联动,引入各种类型的社会资源。行动自如的老人也可以走出养老院,参加社区活动,让他们和社会保持交流和接触。

  近年来上海大力推动养老院机构打开“围墙”,向社区老人开放,颐养院也并非“闭门养老”。记者看到,养老院里利用边角区域打造出的一块室内运动场地,健身设施齐全,正式开放后,将成为与周边居民共享的健身场所。

  颐养院的辅楼,则是即将开放的护理院,将打造成为一级社区医院。通过与社区卫生中心、中医医院门诊部等专业机构的资源对接,为老人提供中医理疗、疾病预防、康复照护,形成“医养结合”模式。院内,长者足不出院,就能实现基础看病治疗的需求。院外,周边居民也可以共享这里的医疗服务。

  “除了专业养老机构,‘家门口’的养老服务站建设也同样重要。”董炜说,“现在很多老人因为要帮子女带孩子被困在家里,缺少与人、与社会的交流。近期我们尝试在香泉85弄片区里,开辟了一个近50平方米的空间,配备折叠躺椅、书籍、电视,还不定期组织各类活动,就像一个老年人的日托所。这种模式未来会在具备条件的居委陆续铺开,形成功能集聚的网络,在15分钟步行可达的区域里,实现日间照料全覆盖,给老人们提供全方位日间服务和高品质的生活方式。”

  城市外来者是社区的有机组成。在普陀区,外卖送餐员、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新就业群体人数逾1万人。他们的生活配套服务,小到充电、吃饭,大到出行、医疗、居住等普遍存在需求不足。

  新村路661号,这块占地近3890平方米的公共空间里,20多座色彩缤纷的集装箱“小屋”错落分布,引人注目。去年11月,万里街道利用这里原有厂房和快递堆物空间做了改造,建成全市首个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党群服务中心,取名“万有引力”。

  记者看到,这里的每一个集装箱都搭载了独特的服务功能,社区食堂、电瓶车充电站、网约车充电、医务室、篮球场、阅读空间……各种生活所需一应俱全。“饿了么”调度站、“丹鸟物流”“菜鸟驿站”等多家新业态企业在此集聚。每天有超过500名“小哥”在这里休息、用餐、再出发。运营一年多来,服务新就业群体近24万人次。

  “除了‘一站式’服务,我们还计划打造‘小哥’专属的服务资源地图。”万里街道社区党群服务中心主任何海英介绍,“借助沿街商铺、银行、卫生服务中心等,连点成线,串起‘小哥’们临时歇脚的连锁驿站。在街道辖区范围内,打造‘小哥’专属的15分钟便民生活圈。”

  何海英说,“我们希望能够通过集约统筹,广聚各类资源,着力破解新就业群体的住宿难题。”她指着“万有引力”中心对面、一栋在建的6层楼建筑说,明年年初,那里将建成一个功能整合、空间复合、全龄共享的一站式综合服务中心。3到6层将为骑手们提供住宿空间,配备标准房、多人间和家庭房,单间租金最高不超过千元。一楼、二楼将陆续导入社区食堂、宝宝屋、长者照护之家等服务功能,同步解决一张床、“一老一小”牵挂和三顿饭的问题。

  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不仅在目光所及之处,也在于每个人都能安居乐业,感受到城市温度和社区人情味。万里街道党工委书记罗艳说,“我们希望通过寻找社区居民需求的最大公约数,将大家的共性需求尽可能多地涵盖在15分钟便民生活圈功能之内,共同成就‘万里犹比邻 共画同心圆’的生活图景。”

  “15分钟社区生活圈”,意味着15分钟步行即达的范围内,配备居住、就业、交通、服务、休闲等生活所需的基本服务功能与公共活动空间。因此,除了服务“软件”,一副连接城市生活脉络的健康“骨架”,作为硬件基础,也十分重要。

  对于正在打造“都市桃源”的万里街道来说,这副“骨架”,就是以万里公园等绿地为“点”、以新村路等主要道路为“线”、以大场浦—横港—桃浦等蓝绿空间为“面”的万里城滨水活力带。

  2023年,“建设万里城滨水活力带”被列入26项“靠谱”民生实事之一。相关部门如何“强筋健骨”,居民们又有哪些心声与建议?

  走进深秋的万里公园,银杏金黄、枫叶绯红,层林尽染,煞是好看。“杏步林”“凤舞圃”“乐活泉”“绿轴亭”等“万里八景”成为热门打卡地,孩子们在儿童乐园荡秋千,年轻人遛狗慢跑,老人们做操健身……家门口有这样一块生态宜人的公园绿地,不由得让人心生羡慕。

  万里公园,是一座贯穿万里城南北轴线年完成景观功能提升,被纳入上海市公园名录。从空中俯瞰,这座公园好似一块碧绿翡翠,嵌入城市中央,被周边风格各异的商品房高楼包裹着,成为植被葱茏的都市“绿肺”。

  没有围墙、周围有十几个出入口,方便居民走进的同时,也为管理带来了实际难度。普陀区园林建设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绿化养管部副经理马卫华坦言:“接下来我们可能会增加相应的告示牌,做好景观提升的同时也做好公园服务,为大家营造美好的游园环境。”

  线弄小区业主朱叶玲,就住在万里公园旁边。为改造后环境点赞的同时,她也提出了一些建议:“非机动车进入公园的现象仍不少,能否多做一些标识,禁止车辆进入,再发挥志愿者的力量,共同呵护好游园环境。”

  事实上,居民自治在万里公园的建设管理中,已经发挥了重要作用。“万里公园的比邻党群服务站很受欢迎,这里原本只是堆放杂物的地方。”热心公益的朱叶玲萌生了一个念头,这个“杂物间”能不能利用起来,改造成一个便民服务驿站?“当时公园改建,向居民们征求意见,我就提了这个想法。‘杂物间’最后变成了万里比邻党群服务站,既提供便民服务,还纳入了科普等功能,并为许多常态化公益活动提供了场所。”

  每周一、三、五、日,走进比邻党群服务站,能见到“颐公益”靠谱服务站维修小铺的志愿者们。“我们团队有26人。小到电热水壶、电饭煲,大到电冰箱、空调,能修的我们都帮忙修,只收取公益费用。”维修小铺运营人王功协笑道,“原本我们是在小区里服务,维修小铺延伸到万里公园后,不到两个月修了130多件家电,还有不少‘回头客’。”

  为了让家门口的优质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让居民们更愿意走进其中,万里街道设计了不少活动,将人文艺术元素注入公园。公园北侧,一百把座椅去年新增了叶片形状的精巧扶手。每片叶子上,都有一本书籍名称、一个二维码。这是“万里·一座一书”项目。“我们邀请上海作家协会副主席赵丽宏推荐了100本中外文学好书,居民们在园中休憩时,就可以聆听书籍介绍。”万里街道社区服务办副主任朱艳琳说。

  此外,“万里观光”灯光艺术季已连续举办两年,在万里公园、转角绿地、口袋公园内放置由艺术家与社区居民共同创作的艺术作品。“15分钟社区生活圈”,也多了文化体验与美学感悟。

  行走在富平路、真金路等道路上,两侧林木茂盛,人行道外侧还有一条红色骑行道,十分醒目。

  如果以步行15分钟的距离画圈,完善服务点位功能布局的同时,“漫步”这一行为本身的体验感,也十分重要。“慢行优先”“城市可漫步”的理念如何落实?考验着城市治理的绣花功夫。

  在打造“慢行街区”的过程中,万里拥有天然优势。“作为一个年轻的街道,万里的道路大多比较宽敞,能够打造慢行空间,且这里以居住型社区为主,居民也有慢行的需求。”张宇平介绍。

  2015年,万里街道编制“十三五”社区规划,提出打造“慢行优先”的5公里彩色路,以蓝绿橙红四色铺装,分别体现滨水灵动、生态绿色、艺术文化、社区魅力四个主题。2016年,街道作为上海市共享社区试点,提出“悦行万里”慢行社区建设规划。

  如今,推进架空线合杆整治,创建全区首个无架空线示范街镇,开展“美丽街区”“美丽道路”建设……万里正以打造上海首批慢行交通示范区为目标,提升慢行环境出行品质。

  未来,结合大场浦两岸贯通提升项目,包括大场浦水环及中央公园绿带、新村路星光漫步带、万泉路绿带的“一环三带”慢行步道,提升居民慢行体验。张宇平说:“我们希望万里的老百姓不仅为了通行目的走路或骑车,更能爱上慢行本身。”

  诸多关于街区风貌、标识标牌以及“城市家具”的构想,也在迸发。“我们不希望街道只有光秃秃、冷冰冰的砖块,还需要有一些色彩亮丽的‘城市家具’,可坐、可看、可拍照。”张宇平举了一个例子,“就像我们正在策划打造一把巨型黄伞,既是遮阳棚,也是遮雨棚。以后居民们聊天时,不再说‘我们在真华路新村路路口碰头吧’,而是‘我们就在那把黄伞下碰头吧’!我们希望让居民们对这个年轻街道产生更多归属感。”

  大场浦,贯穿万里街道中部区域的一条“母亲河”。11月27日,大场浦虎城段滨河步道贯通。沿河而行,步道两侧植被丰富,新建的景观小品与座椅,吸引居民驻足休憩。

  其实,这条滨河步道贯通前,“大场浦”曾是附近居民投诉的重点对象。一方面,是水质问题。另一方面,是通行不便。大场浦两岸有不少沿线社区单位的私有用地,步道并不连续,居民区通往商业区,需要绕路而行。

  如何补齐短板,开发好、利用好大场浦这一宝贵的生态资源,使之成为活力焕发的滨河“秀带”?围绕水质提升,岚皋南排水系统雨水泵站及初雨调蓄池新建工程、河道清淤等项目正在加紧开展,有望彻底解决河道水质问题。围绕滨河贯通,万里街道更是花了大力气,邀请大场浦沿岸各家社区单位开展了多轮“零距离”沟通会,本着共同的目标,协商退让。张宇平说,几轮沟通后,沿线单位积极配合贯通工程,履行社会责任——万里虎城为贯通提供工程用地,普环实业有限公司第一分公司主动让出土地服务施工,市北电力配合移机架设人行桥,万里美食城为施工提供临时工棚场地,万里家乐福积极退让沿河空间,中国电信打开围墙共享空间,万里臻华颐养院为施工入场提供支持帮助……于是,滨水步道、亲水平台、人行桥建设等工作顺利开展。

  万里滨水活力带项目设计方——社区规划师中船九院团队,一年来已经在大场浦前期实地调研不下百次,发现有些居民想观景却没有合适的平台,有些居民想在商业体附近休息却无座位。主创设计师彭欣说:“因此,我们在设计中新增了栈道、亲水平台,开云全站增加居民们的社区归属感。”

  大场浦上架起的“新莲桥”,是居民期盼已久的。彭欣说,这座桥拉近了居民区到商圈的距离。架桥前,从中环锦园深处步行到万里虎城等商业体需要15分钟以上,如今缩短到10分钟内。“与此同时,我们还希望这座桥能为居民提供休憩空间。”设计规划中,桥身由数个圆盘组成,人们可在桥上停驻打卡。

  大场浦将打造成为“新圆湾”,两岸会补种100棵桃树。居民们已经在期待明年春天,家门口“都市桃源”繁花似锦的模样。“以前我们经常看到大白鹭带着小白鹭飞行,很可爱,我都认识它们了”,居民张能芳感慨,“我想以后的情景,会比之前更加美丽吧。”

  “15分钟生活圈”,“多圈合一”不是机械式的化零为整,而是多层次、开放式的融合。如何由表及里、浸润人心?各方给出了不同的思考。

  万里拥有良好的生态基底,万里公园与居住区紧密结合,并积极营造蓝绿空间、美丽街区等。与此同时,它注重平衡式发展,聚集“宜游、宜居、宜养、宜业、宜赏”等目标,倡导全过程的公众参与。因此,“生态社区的平衡式发展”,是万里的鲜明特色,也是入选《上海手册》的主要原因。在这里,公众是社区的共建者,政府是共建的推动者。

  伴随着城市更新的脚步,万里正在一步步焕新功能。6.2公里的滨水活力带就是其中之一。我认为,城市滨水空间不再只是单一的景观或休闲空间,而是要具备多种功能,例如生态保护、水资源管理、文化体验、社交互动等。这决定了滨水区更新要多方参与、多领域协作,方能实现多功能集成。

  大家都向往水岸生活。其实,城市滨水活力并不依赖于直接临水地段的使用者,而是在距离河道1500米处吸引的人数最多,这也恰与“15分钟社区生活圈”相吻合。我们应该更精准地给用户群体画像,聚焦不同时间段、不同人群的不同需求,建立设计者与使用者的良性互动,使之拥有持续性的活力。

  当然,滨水空间只是其中之一。要打造“15分钟社区生活圈”,关键还在于身边能否触及优质均衡的服务,包括医疗、教育、养老、托幼、商业空间等。如果我们将城市看作一个有机体,那么每个“15分钟生活圈”都像是一个单独的细胞。如果每个细胞都形成健康的微循环,通过交通路网联通,我们就能形成更丰富的城市功能层级。

  我们的城市建设还有许多历史遗留问题,例如老旧小区的人口密度、健康出行的便捷度、社区医疗机构的辐射面、“一老一小”照料的覆盖度等。“15分钟社区生活圈”不是一个商业的计划,也不是一个马上就能看到盈利的计划。它关乎民心,关乎民生福祉,关乎公平的生活。未来的城市更新诉求,要把这类民生问题作为我们的首要考量,并使之与经济投入形成平衡,实现可持续发展。

  我们应该更多地思考并实践“共益”与“包容”,强调各方主体合作、分享资源、共同承担责任,以实现城市发展的可持续性。一个美丽街区从“形象的美丽”走向“深耕的美丽”,需要进一步了解不同维度、不同年龄段的人们的需求。尤其对于,我们应该在公共体系中给予他们更多关怀支撑,为他们形成更精准的城市设计“产品系”“工具包”,才能更好做好城市更新的课题。

  万里街道自“十三五”规划起,将社区规划确定的项目整合为公共服务、社区事业、景观环境三大类共计39个,近年来社区服务水平得到较大提升。

  万里是一个传统的居住型地区,沿街有许多居民区围墙,商业界面相对较少。当前,社区层级的商业可能不再是单纯的一个菜场或者超市,可以是社区的综合性服务中心。底层是菜场,二楼是健身房、为老服务、托幼中心等。多功能综合是未来改造升级的主流方向。

  同时,街道内可以选取不同道路,因路施策,打造生活气息浓郁的生活高街。例如富平路两侧以居住区为主,本来就有沿街商户,通过优化业态,融入便民商业,如早餐店、咖啡店、轻餐饮等,提升便民服务的功能。而在一些背街小巷,如香泉路,可以利用它车流量小的优势,打造慢行优先道路,开展公益市集、美食体验等轻体量居民公共活动,实现以街道空间为载体,丰富社区的商业活力。

  值得注意的是,“15分钟生活圈”的设施布局要考虑不同人群出行路径的不同。例如,年轻人的轨迹可能是家到最近的轨交站点之间,他们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可能是小超市、餐饮及公共空间。而老人活动范围较小,最多行走的路径是从家出发,终点是接送孩子去学校,需要的设施主要包括菜场、医疗、为老服务等。这是两个完全不同的路径,较少出现交叉打扰,在规划设施布局时,可以有针对性地布置。

  服务设施逐步补全,还需重视整体空间景观环境的提升。万里本身拥有优质的生态景观底子,有横港河—大场浦—杨家桥高品质蓝色水环,和贯穿南北的中央绿轴。未来万里空间景观主线依然是整个蓝绿基底的呈现及人文布局的完善。在此基础上,建议增加有万里自身独特记忆点的景观,例如,万里公园更新改造中邀请居民选出的“万里八景”等,以此增加社区的独特魅力,让人们能明确地感知来到了万里。

  “15分钟生活圈”的打造最终还是要服务于民。但在现阶段的社区规划过程中,虽然居民参与的意愿普遍提升,但由于内容略显专业,参与群体还是较为有限。在许多社区规划前期调研过程中,参与者大多数都是老年人。因此需要加强公众参与社区规划的广度与深度,实现居民从被服务者向决策者转变。

  如果以线弄小区为起点,到万里公园步行需要2分钟,到新村路步行需要8分钟,到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步行需要10分钟,到万里虎城商圈步行需要15分钟,到大场浦桥步行需要10分钟。

  如果以中环锦园小区为起点,到万里公园步行需要12分钟,到新村路步行需要5分钟,到街道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步行需要16分钟,到万里虎城商圈步行需要10分钟,到大场浦桥步行需要2分钟……

  像这样的“计时”还有许多。以无数个居民区为起点、以15分钟步行距离为半径,这就是“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具象体现。在这些“圈”里,人们能够去哪里,做些什么,收获怎样的体验,享受哪些服务?此外,还有多少短板需要补齐,何种期许亟待实现?更重要的是,万里街道的探索能为上海这座城市带来哪些启示?这些都是我们想要探究的内容。

  万里街道规划起点高、道路骨架健全、绿化资源丰沛,但也有自己的难处:居民人数多、密度高,商业活力与“烟火气”相对匮乏,河道水质不佳。为此,街道做了一系列探索,包括着力打造滨水活力带、慢行示范区,优化功能布局等。

  “15分钟”不仅是一个时间尺度,更是百姓衡量生活便捷度、城市治理精细化程度的一杆标尺。在采访中,有以下几点给我们较深刻的启示。

  首先是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大到大场浦滨河贯通、新村路架空线入地工程,小到万里公园内昔日“杂物间”的利用,万里街道主动召开居民意见征询会,广泛调研,汇集民智民意。这些征询会并非流于形式。采访中有居民高兴地说,之前提出关于路面铺砖的建议,没想到很快得到回应。以人民为中心,方能真正将为民实事办到百姓心坎上。

  其次是引导多元主体共同参与,坚持科学规划、专业设计。万里街道15分钟社区生活圈等规划比较成熟,一大原因就是借助专家智库、社区规划师等“外脑”,做了系统科学的问需求计与调研评估,因此能够精准施策、完善布局。在地企业也积极融入共建,展现社会责任。

  再次是数字赋能智慧治理新场景。例如,大场浦滨河贯通项目就有一个数字化更新平台,将通过人流活动热力点考虑相应配套设施。在河道周边还将配备“智慧座椅”“智慧跑道”等,通过智能技术精准提供优质服务。

  最后是注入温暖关怀、增进城市包容,让快递小哥等新时代城市建设者更有尊严、更加舒心地居住工作,在“圈”里找到归属感。

  社区是城乡生产、生活和治理的基本单元;城市治理的“最后一公里”就在社区。2014年,上海率先提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城市治理理念。2016年,编制发布全国首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试行)”;今年,发布《上海市“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工作导引》、纳入城市更新“六大行动”……上海的相关探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

  相较于“两旧一村”等改善实际居住条件的城市更新,“15分钟社区生活圈”的构建涵盖面更广、包含内容更多,也更考验蓝图设计的专业程度与精准施策的绣花功夫。公共服务设施的均衡性、可及性,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每个区域、街镇情况不同,更需抓准特色,因地制宜,创新方法。

  万里社区的探索与实践,对上海探索“初老”社区城市更新路径,打造线分钟生活圈”,意义重大。

首页 |开云全站简介 |客房展示 |景点新闻 |路线推荐 |农家院 |特色美食 |活动专题 |在线留言 |联系开云全站

13988889999

Copyright © 2012-2023 开云·全站(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省开云·全站(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电话:0898-88889999手机:13988889999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18018031号-2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