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热线:13988889999

站内公告:

开云全站靖州县十二五规划

你的位置: 首页 > 景点新闻 > 公司动态

开云全站靖州县十二五规划

2023-09-29 02:45:27  点击量:

  “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我县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重要时期。《靖州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发展规划纲要》,遵循科学发展观,描绘靖州未来五年发展的宏伟蓝图,是全县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是政府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

  “十一五”时期,县委、县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解放思想,开拓创新,有效抑制经济运行中不稳定不健康因素,成功战胜低温雨雪冰冻等严重自然灾害侵袭,妥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短期内使经济社会诸方面发生了令人惊喜和振奋的巨大变化,圆满完成或超额完成了“十一五”各项经济指标和规划目标,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经济结构明显优化。到2010年,全县国内生产总值实现34.36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33%,年均增长12.98%;人均GDP达到12631元,与2005年相比,增加6731元。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第一产业达到6.98 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27%,年均增长5.72%;第二产业达到12.1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72%,年均增长21.58%;第三产业达到15.19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14%,年均增长12.76%。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31.3:20.0:48.7调整为20.3:35.5:44.2,第二产业比重增加,发展后劲日益显现,经济结构更趋合理。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1.25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56%,年均增长21.9%。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1.8亿元,五年累计完成31.97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67%,年均增长44.5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1.85亿元,年均增长18.64%,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29%。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81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07%,年均增长7.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71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24%,年均增长11.89%。万元GDP综合能耗、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均控制在“十一五”规划目标内。经过五年的奋斗,一个“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生机勃发”的新靖州展现在世人面前。

  ——工业经济稳步发展,优势产业逐步壮大。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战略,初步形成以竹木、茯苓、杨梅、矿产为主的特色产业为支撑,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工业园区为载体的产业发展体系。全县规模工业企业从2005年的22家发展到2010年的42家,新增规模企业20家,产值过亿元企业从2005年的1家发展到2家,集中力量培育壮大了一批骨干企业。累计投入技改资金16亿元,顺利实施了年产150万吨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吨红薯粉丝加工生产线吨茯苓饮片及系列产品加工生产线等一批重点项目,增强了企业发展后劲。打造工业发展平台,加快工业园区建设步伐,现入园企业6家,实现产值3亿元。到2010年底,全县工业总产值达到44亿元,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220%,年均增长29.7%;工业增加值达到11.35亿元,年均增长25.58%,完成“十一五”规划任务的186%,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县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对经济的贡献率达43.9%,拉动经济增长6.5个百分点。

  ——农业和农村经济快速推进,新农村建设卓有成效。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农业产业化程度逐步提高,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农业总产值由2005年的7.51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11.52亿元,年均增长5.38%;农民人均纯收入由2005年的2859元增加到2010年的3981元,年均增长7.57%。大力发展优质稻、中药材、烤烟、优质水果、山核桃、畜牧等特色农业,建成了杨梅、茯苓、烟叶基地等现代农业示范区,被国家授予“中国杨梅之乡”、“中国茯苓之乡”等荣誉称号。建成以马尾松、楠竹为主的工业原料林基地47万亩,优质水果种植基地12.6万亩,优质稻基地10万亩,茯苓、灵芝、天麻、金银花等优势中药材基地1.39万亩,烟叶种植基地1万亩。农产品加工企业总数发展到582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通过龙头企业的带动,初步形成了六大产业链,即以竹木产业链、中药材产业链、优质蔬菜产业链、粮油产业链、优质杨梅产业链、畜牧产业链。新农村建设取得新进展,规划实施了整治示范工程,农民居住条件明显改善,实行了县级领导联村办点、机关单位后盾支持、选派干部进村指导的工作机制,重点抓了16个示范村建设,建立人居环境综合整治点66个,完成全县村庄规划编制。“十一五”期间实现了所有通乡通村公路硬化,完成水利建设投资10.6亿元,建成各类农田水利工程7990处。新增大中型农机具610台(套),农机总动力达16.1万千瓦,全县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39%。新建沼气池6779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00台。

  ——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乡一体化进程步伐加快。坚持城乡一体、统筹发展的思路,大力实施城镇开发建设带动经济发展战略,城镇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交通方面,完成了209国道靖州段改造升级、靖黎公路二期、太木国防公路、三锹至交界地公路改造、江东二桥、横坝公路、岩大公路等项目。包茂高速靖州段全线公路改造等项目。实施了农村公路通达工程、通畅工程,共完成通乡公路改造220公里,通村公路水泥硬化达950公里,通畅率达90%,完成了新厂、坳上等14个农村客运站建设;城建方面,完成了城市管理电子监控系统建设、城市垃圾处理场、污水处理厂、县城供水管网扩建、自来水厂改造扩容、靖州剧院、展览馆、体育场、四个入城口改造等项目建设,规划启动了渠江两岸综合开发、城西新区建设,修建打通了一批城市主、次干道路,完善了城市路网,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显著增强,城市品位明显提升;农林方面,实施了巩固退耕还林、移民后扶、速生工业原料林等项目建设,建成了规模化生猪养殖基地,扩大了竹木、优质水果、中药材、烤烟等生产基地;水利方面,金麦水库主体工程建设基本完成,完成飞山、地灵两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任务,兴建农村安全饮水工程33处,累计解决了4.902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完成异溪河南北共330米长的城市防洪堤工程;能源方面,加快农村水电新能源及电气化建设,完成9处水电站建设,新增装机容量2105KW。完成了高桥220千伏变电站,启动了农村电网三期改造工程。大力推广使用沼气和太阳能,新建沼气池6779口,推广太阳能热水器500台;通讯方面,37个行政村实现宽带上网,完成了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城区有线%,启动了农村信息化示范乡镇、示范村创建活动,移动信号行政村覆盖率达95%以上,“农信通”用户达 1.2万户,农村移动电线%。

  ——对外开放力度加大,各项改革稳步推进。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的企业改革基本完成,其中县属国有工商企业改制面达100%;积极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及配套改革,扎实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认真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政策;粮食购销体制改革成效明显,市场主体呈现多元化格局;农村土地承包换证工作全面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稳步推进;启动实施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农户住房保险、农业综合(水稻)保险等工作;高效推进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健全了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治、现代物流、金融支持、信息服务五大服务体系;全面启动了户籍制度改革,降低了农民进城的门槛,加快了城乡一体化进程;城市管理体制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组建了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市管理逐步走上了法制化轨道;不断深化财政领域改革,政府采购范围和领域得到进一步拓展,部门预算试点工作启动实施,会计集中核算改革深入推进;采取“乡财县管乡用”的办法,规范了乡镇财务管理行为;金融领域全面完成了原农村合作基金会、城市信用社清理整顿的扫尾工作,农村信用社体制改革正式启动;成功实施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及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制度,启动了乡镇机构改革试点工作;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的开放方针,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外向型经济发展较快。实际利用到位市外境内资金从2005年的6228万元增加到2009年的26500万元。紧紧抓住沿海产业转移机遇,精心组织和参与“港洽周”、“中博会”、“珠洽会”、“湘商寻祖大会”等各项招商引资活动。成功举办了二十周年县庆招商活动,塑造了靖州对外开放新形象。成功争取“比照西部开发政策范围县”、“比照享受省扶贫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等政策帽子,为争取上级更多的支持奠定基础。

  ——社会事业统筹发展,发展局面更加和谐。科技、教育、卫生、文化、体育、民族、宗教、人口与计划生育、旅游等社会事业不断发展。科技方面,评定科技成果31项,其中获省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五年来累计引进推广新品种351个,新技术149项,建基地47个,科技示范户3万个,开展了统筹城乡科技发展行动、靖州杨梅太空诱变育种技术研究与推广、山核桃早实丰产技术研究与推广等重大专项行动,建立了科技特派员服务体系,举办科技培训200多场次,培训农村实用人才2万多人。教育方面,通过大力实施人才兴教战略,教育强县建设迈出了坚实步伐,全面实行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制度,教师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提高,九年义务教育得到巩固提高,中小学布局调整工作稳妥推进,小学、初中年辍学率分别控制在0.5%和3%以内;全部免除中小学生学杂费和课本费,全部消除了校舍D级危房,改善了办学条件;“两基”成果不断巩固,顺利通过省教育“两项督导评估考核”验收;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提升,高考成绩连续16年位列全市各县市前列;职业教育稳步推进,并成功创建怀化市第一个省级“职教中心”。卫生方面,医疗卫生投入逐年加大,卫生资源配置快速增长,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得到加强,新农合制度全面铺开,参合率达90.1%,居民健康水平逐步提高。生态环境保护方面,生态保护成效明显,2008年顺利通过了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区专家组的验收,涌现出一批创绿示范亮点,三锹乡获得国家级环境优美乡镇,贯宝度村获得国家级生态村,县一中成为省级绿色学校,渠阳镇、大堡子镇成为省级环境优美乡镇。大力节能减排,“十一五”期间,减少二氧化硫排放量672吨,完成了“十一五”目标任务的174%,减少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800吨,完成十一五目标的102.6%;文化方面,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农家书屋工程”等文化惠民工程建设,着力构建农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开展文化遗产保护,“靖州苗族歌鼟”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芦笙节、雕花蜜饯制作技艺成功申报为省级名录;苗族歌鼟节目成功在中央电视台、首都民族文化宫、长沙火宫殿等地演出,产生了强烈的社会反响,我县被评为十大“中华民族文化生态旅游名县”。旅游方面,旅游业发展来势良好,初步形成民族生态旅游品牌,现拥有国家AA级景区1处,苗族歌鼟、飞山佛教文化、排牙山森林公园、文峰塔景区蜚声省内外,富含苗乡侗寨风情的农家乐旅游悄然走热,游客人数、旅游收入逐年上升。体育方面,全民健身运动深入开展,群众身体素质明显提高,竞技体育实力逐步增强,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人口与计生方面,狠抓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全县总人口27.2万人。民族方面,认真落实民族政策,大力发展民族经济和各项事业,增进了民族团结,隆重举行了自治县成立二十周年庆典活动。

  老干老龄、工会、妇女、儿童等事业进一步发展,扶贫、审计、物价、国土、宗教、人事、统计、供销、农机、水文、气象、史志、档案、人防、消防、外事侨务、环境优化、工商管理、检验检疫、技术监督、人民武装、民兵预备役等各项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

  ——民生保障扎实推进,发展成果进一步惠民。切实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已经落实,城乡居民住房条件不断改善,饮用水基本实现净化,移动电话、电脑等现代消费品大量进入普通家庭;2006年到2010年底全县累计新增城镇就业7185余人,其中下岗职工实现再就业2000人;2007年启动的城镇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工程,共帮助60户城镇零就业家庭稳定就业;组织各类就业培训4万人次,新增劳务输出2.8万余人。五大社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达到8.9万人,新增扩面2.6万人,征缴基金2.9亿元,共发放和支付各项社保待遇3.3亿元。廉租房工程、经济适用房、农村危房改造等工程有序实施。通过发展经济和采取各种措施,较好地增加了城乡居民收入,提高了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2010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00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3981元,城市、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分别达 29.5 平方米、35平方米,全县固定电线多户,移动电线万部。居住、交通、文化、卫生和环境等方面的条件有了较大改善。

  回顾五年发展历程,我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的巨大成就来之不易,是县委、县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的结果,是各级各部门大胆创新、锐意进取的结果,是全县人民共克时艰、奋力拼搏的结果。五年的实践探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思路和举措,值得长期汲取、倍加珍惜:一是始终坚持解放思想。注重用国际视野来谋划发展,用战略眼光来抢抓机遇,积极顺应形势变化,不断解放思想,更新发展观念,理清发展思路,走适合县情发展的新路子。二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这个主题。集中力量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做到速度与质量并重、发展与环境并重、改革与稳定并重、城市与农村并重。三是始终坚持改革创新。立足靖州实际,放眼世界,破除一切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体制机制,利用一切县内县外有利因素,整合一切有利发展的资源要素,最大限度地排除发展阻力,激发发展活力,壮大发展实力。四是始终坚持民生为本。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把维护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注重为民办实事,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着力解决民生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使全县人民共享改革开放成果。五是始终坚持党的建设。紧紧围绕党的先进性建设,切实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和作风建设,努力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人民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为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证。

  展望“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发展形势具有许多新的特点,总体而言我们正处于“黄金发展期”,我县发展面临诸多机遇,外部发展空间更加广阔,自身区位优势更加突出,加快发展的条件不断完善,县域经济发展将进入一个高速增长期。

  ——重大机遇。良好外部环境带来的机遇。世界经济逐步复苏,我国已步入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行列,GDP总量排名第二位,已进入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经济将保持稳步快速的增长态势,我县经济的发展有了良好的外部环境。重大政策调整带来的机遇。我县是“两个比照县”(比照西部大开发政策范围县、比照享受省扶贫工作重点县)、革命老区县、湘西地区开发县。随着国家中部崛起战略向纵深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实施,将出台扶持力度更大的一揽子新政策,对欠发达地区、生态保护区的政策措施也将更加倾斜和完善。特别是武陵山经济协作区升级为国家专项规划以及省委、省政府湘西地区开发战略的深入推进。这些统筹区域协调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利于我县发挥比较优势,争取更大政策优惠和更多项目资金支持,必将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绿色产业兴起带来的机遇。全球正展开以能源技术革命为核心的新一轮技术和工业革命。“低碳经济”成为新一轮产业竞争、技术竞争、经济增长竞争的关键。我县发展低碳经济空间广阔,生物资源、森林资源、可再生能源蕴含丰富,应积极探索发展低碳经济、建设低碳县、走低碳旅游之路,实现绿色崛起、跨越式发展。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带来的机遇。沿海一些经济产业向内陆转移具有强烈的内在要求和历史必然。沿海地区产业只有转型升级才能适应国际竞争,沿海地区资源、能源和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过度发展,已经出现了比较严重的资源紧张、能源短缺、出口受阻、市场有限、劳动力不足等制约因素,迫切需要通过向内地转移产业来克服遇到的困难。十二五期间,随着我县交通格局的变化,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的完善,已完全具备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的各方面条件。

  ——主要挑战。与此同时,我们也应清醒认识到,“十二五”时期也是“矛盾凸显期”,我县发展也将面临诸多挑战。从外部看,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深远,资源要素供应趋紧将伴随整个“十二五”发展进程,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更为迫切;社会进入矛盾多发期,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相当艰巨;地区之间的竞争不断加剧,竞相发展的压力日益加大。从内部看,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水平仍然比较落后,总量不够大、结构不够优、质量不够好、后劲不够强;效益不够高,发展基础仍显薄弱,经济质量需进一步提高;发展的体制机制仍然不活,资金、人才、土地等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仍然严重,就业和维稳等影响社会和谐的各种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为此,我们必须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科学把握发展规律,主动适应环境变化,有效化解各种矛盾,加速县域经济社会发展。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坚持以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打造商贸物流中心,建设生态宜居靖州”战略目标,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新型工业化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着力打造杨梅之乡、茯苓之乡、苗族歌鼟之乡,壮大县域经济,提升公共服务均等水平,切实改善人民生活,努力建设经济繁荣、社会和谐、人民富裕、生态优美的新靖州。

  ——坚持发展为要。坚持发展这个第一要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不放松,抓住一切有利于发展的机遇、调动一切有利于发展的资源,解放生产力,促进加速崛起进程。特别是要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不断增强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为今后更长远、更持久、更高水平的发展创造条件、集聚能量。

  ——坚持特色为先。依托山区特色资源,充分发挥民俗灿烂、生态优美、物产丰富、区位优越的比较优势,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之路,努力把民族、生态等资源优势、环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竞争优势、科学发展优势。

  ——坚持转型为重。把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贯穿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和各领域,特别是促进三次产业的协调发展,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城乡区域发展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改革发展稳定相协调,实现经济社会、区域、城乡、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坚持民生为本。坚持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人与自然的和谐,着力解决广大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特别是更加注重社会建设和改善民生,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缩小收入差距,保障社会公平正义。

  “十二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是:经济总量大提升,产业发展大跨越,基础设施大改观,生活水平大改善。

  ——经济总量大提升。到2015年,实现地方生产总值70亿元,年均增长13%以上;财政总收入达到15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2亿元,年均增长21%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3.6亿元,五年累计110亿元,年均增长25%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9亿元,年均增长20%以上。

  ——产业发展大跨越。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工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全面发展。产业进入加速增长时期,到2015年,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75亿元、28.85亿元、31.4亿元,年均增长5.3%、20.8%、13.2%。一、二、三产业结构调整为14:41:45。

  ——基础设施大改观。县乡公路硬化率100%,通村通组公路水泥硬化率达90%以上,实现所有国省道升级改造。城市配套功能明显增强,生态宜居特色日益凸现,城镇化率提高到50%以上。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三边”绿化和城区绿化任务基本完成,全面完成农村电网改造任务,电压合格率达100%,实现农村广播电视、程控电话、互联网全覆盖。

  ——生活水平大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进一步改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16256元和7049元,年均增长12%和12%。生态环境保护得到加强,污染排放物总量减少10%,农村安全饮用水普及率达到90%,森林覆盖率达到72.62%,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达9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五年新增城镇就业7000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稳定在4万人左右。

  充分发挥我县资源优势,以科技进步为先导,以工业园区建设为平台,以承接沿海产业转移为载体,以骨干企业为支撑,做大做强传统产业,培育扶持新兴产业,壮大一批规模企业,发展一批劳动密集型企业,走一条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到2015年,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78亿元,年均增长21.6%;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23.8亿元,年均增长21.1%;全县规模企业总个数达到30家(统计口径变动);年产值上亿元企业5家。

  方向:立足县域资源和区位优势,改造提升现有装备和工艺,按照“创名牌,兴产业”的发展思路,做强做优传统产业。

  重点:杨梅深加工产业,全力支持杨梅深加工企业进一步做大做强,充分发挥我县杨梅在全国的知名效应,充分利用杨梅太空育苗技术的应用,积极拓展销售市场,以佰诺酒业、湖南红湘之梅酒业等企业为龙头,在全县形成杨梅生产产业链,利用先进技术生产高档次杨梅果酒、杨梅饮料、杨梅蜜饯等系列产品,积极培育中小杨梅深加工企业;茯苓深加工产业,立足我县茯苓资源优势,加强引导,营造环境,促进企业加快发展。以补天药业、龙丰茯苓等企业为龙头,抓好茯苓基地建设,通过现代科技研制生产茯苓新药类、饮料类、食品保健类等系列产品,做大做强医药食品产业。力争期内有3—5个新产品问世,并形成规模;森工产业,加大林业资源整合力度,逐步淘汰消耗高、工艺落后,效益差的生产企业。大力引进培育一批低投入高产出的深加工生产企业,以东和实业、晟泰木业等企业为龙头,构建竹木加工产业集群。重点发展高(中)密度纤维板、细木工板、竹胶合板、活性炭、植物香料等产品的生产;矿产品开发及建材产业,积极依托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优势,以金大地公司为龙头,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大力发展新型干法水泥及水泥制品,同时推行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加快石煤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做好建材行业的环保和节能降耗工作,加大新型墙体改革力度。大力扶持科技型、环保型矿产品加工企业建设,以华鑫莫来石、新球实业等骨干企业为龙头,抓好资源规划控制,整合提升矿产品产业,做好产业转型升级工作,加大技改力度,着力培养发展新能源、新材料企业;其他农产品加工,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发展步伐,提高企业技术水平和产品档次,培植产业品牌。以四通粮油、绿源现代农业、绿蔓薯业等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为支撑构建农产品加工产业集群,建造特色农产品加工基地。推广“企业+基地+农户”发展模式,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民增收,促进县域经济发展。重点发展绿色食品、保健食品、方便食品,引导企业开发植物油、红薯淀粉、山核桃、蕨类、竹笋类、枞菌、野芹菜、鱼腥草以及苗、侗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食品。

  目标:到2015年,杨梅产业年产值达2亿元以上,茯苓产业年产值5亿元以上,森工产业年产值达3.5亿元以上,建材产业年产值15亿元以上,其他农产品加工年产值达10亿元。期内培育佰诺酒业、湖南红湘之梅酒业、金大地水泥、补天药业、龙丰茯苓等企业争创国家、省、市名牌产品。

  方向: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的原则,大力发展和培育一批低能耗、低污染、高技术、高产出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建成沿海发达地区产业转移的承接平台。

  重点:充分发挥我县土地、劳动力资源丰富和交通区位条件不断改善的优势,积极承接经济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机械、电子、制鞋、服装针织等新兴工业企业。以山核桃、油茶、灵芝、香菇等资源为基础,以工业园区为平台,积极引进投资伙伴和合作伙伴。全力引进发展新兴工业产业,力争在机械制造、机电产品组装、来料加工等劳动密集型企业及信息物流领域有所突破。

  目标:到2015年,全县新兴产业达到年产值10亿元规模,承接产业转移企业10家。

  重点:城北工业新区,规划面积4平方公里,东至包茂高速公路,西至环城西路,南至五四园艺场,北至戈村高速公路互通。“十二五”期间,第一开云全站期工程投资4000万元,完成1平方公里土地规划区的基础设施,实现“六通一平”,建设标准厂房30万平方米。以医药食品、生物、针织服装、机电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生产加工区。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甘太工业园区,规划面积2.5平方公里,东至包茂高速公路,西、南、北临渠江。以竹木资源深加工和矿产资源精深加工为主的传统制造业为主。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铺口水泥建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区,规划面积1000亩,依托我县铺口丰富的石灰石资源,以金大地为核心,以新型干法水泥生产线带余热发电、白炭黑、水泥制品及废渣综合利用等项目为主。到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10亿元。

  目标:到2015年,争取把甘太工业园区建成竹木深加工及矿产品精深加工园区,成为我县工业一个新的增长极;把城北工业园建成新兴产业特色园区,挤进省级工业园,使我县工业园成为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洼地。

  加强和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强农业体系建设,实施集约化经营,提升农业规模化、专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生产水平。加大农业科研和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力度,大力发展特色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到2015年,农业产业增加值达到9.75亿元,年均增长5.3%。

  方向: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支撑,以特色资源为依托,按照“突出重点,突出特色”的原则,调整优化农业结构。

  重点:推进“七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以点带面,全面提高我县农业生产水平。

  优质粮油产业。以高产、优质、高效为目标,以龙头企业带动为重点,推广高档优质品种,普及无公害综合生产配套技术,提高种植效益,把粮油生产的数量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积极推广各项粮食增产技术,进一步提高粮食生产水平。依托四通粮油等企业,大力发展优质超级稻,在16个乡镇(管委会)112个行政村实施标准化生产面积10万亩;实施杂交稻种子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建立基地面积3万亩;以绿蔓薯业为龙头,建立以红薯、马铃薯为主的旱粮生产基地5万亩;建设209国道沿线“双低”油菜优势产区,提高单产,优化品质,发展产业化经营,完成油茶林新造5000亩,完成低改1万亩,到2015年全县优质油茶林面积达7万亩。

  优质果品产业。以加快品种改造、优化品种结构、扩大产业规模、打造产品品牌为重点,抓好柑桔、杨梅、山核桃等地方特色果品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县优质果品基地面积达14万亩以上,其中柑桔4.5万亩,杨梅7万亩,其他水果2.5万亩。

  特色蔬菜产业。面向省内大中型城市和东部沿海发达地区蔬菜市场,以产品质量安全为重点,积极应用新型生产管理技术和设施,由生产一般蔬菜向生产绿色、有机蔬菜、山地蔬菜(山野菜)和加工出口蔬菜转变,坚持集约发展,培育一批品种专一的标准化规模生产基地。到2015年,建立蔬菜无公害绿色栽培基地1万亩,其中标准化示范基地2000亩。

  畜牧产业。巩固和扩大产业规模,突出生猪良种繁育、商品猪规模养殖基地和肉牛产业发展。“十二五”期间,建设生猪养殖小区15个,建成杂交猪良种繁育基地,培育年饲养50头以上纯品种繁育户4户,50头以上二元母猪繁育大户1000户,全县良种猪普及率达100%;建成商品猪规模养殖基地,力争到2015年全县建成万头猪场5个,千头猪场80个,百头猪场380个;做大现有生猪加工企业,积极引进生猪深加工企业1—2家。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加快草食动物发展步伐,十二五期间,建设肉牛养殖小区15个,改良草地5万亩,人工种草8万亩,发展肉牛养殖大户1600余个,年出栏3万头以上。

  工业原料林产业。 “十二五”期间,继续抓好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建设,期末累计完成速生丰产林15万亩,平均每年完成人工造林3万亩,全县工业原料林总面积达 72 万亩。

  优质烤烟产业。围绕“烟农职业化、基地规模化、烟叶品质特色化、生产方式现代化”的要求,积极培育职业化烟农,推进烟叶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狠抓质量管理,提高烟叶品质,“十二五”期间培育职业烟农1500户以上。大力推进现代烟草农业建设,完成藕团、艮山口现代烟草农业基地单元建设,建设高标准基本烟田和烟水工程、机耕路、密集烤房、育苗工场、农机具、基层站点等综合配套设施。到2015年,建成7万亩高标准基本烟田,3.5万亩烟叶种植基地,年产烤烟10万担以上。

  中药材产业。充分发挥靖州中药材资源和产业基础优势,积极对接国家、省、市中药材产业发展战略规划,依托标准化生产技术,大力开发以茯苓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基地,到2015年,发展茯苓150万窖,其它中药材基地2万亩。加大资源保护和开发利用力度,深入开发中药材生产新技术,积极推广茯苓袋料栽培技术,到期末茯苓袋料栽培占总产量的40%以上。

  目标:到2015年,建成布局合理、绿色、环保的“七大农产品生产基地”,农业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地年产值占全县农业总产值70%以上。

  方向:引导农产品加工企业向园区集聚,扶持和培育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

  重点: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为支撑,以“七大农产品生产基地”的优质原料为依托,做大做强杨梅、茯苓、竹木等农产品加工产业。不断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延伸产业链,扶持、壮大佰诺酒业、补天药业、四通米业、绿蔓薯业、绿源农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企业。加快构建以农村专业合作组织为基础、骨干企业为龙头、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的新型农业社会服务体系,提高农民市场组织化程度。完善农村市场体系,抓紧建设一批特色化、规模化的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提高农业市场化水平。继续完善农技推广、金融信贷、信息服务等支撑体系,提高农业发展支撑能力。

  目标:到2015年,全县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0家,年产值5000万元以上的10家,年产值上亿元的5家。

  重点: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契机,加快地笋苗寨、杨梅生态园等建设步伐,建成集休闲、娱乐、度假于一体的理想游乐场所;沿209国道,建成杨梅、烟叶、蔬菜、葡萄、园林花卉、畜牧养殖等生态农业观光带;沿渠江两岸,建成水上乐园、自然风光、人文特色观光带;沿靖黎、靖锦公路建成生态休闲、自然景色、反季节蔬菜观光带。

  目标:到2015年,生态休闲农业初具规模,建成新农村观光示范村10个以上,年产值过亿元,争创全国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县。

  重点:整合资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抓好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强机耕道建设,完善能源服务网络,整修山塘水库,完善排灌网络,加大中小流域和水土流失治理力度,加强水源保护,启动水源工程保护项目,加速推进土地整治、农业综合开发、优质稻基地、标准粮田建设、烟基工程建设。

  目标:到2015年,加固病险小型水库46座,改造渠道299公里,农村山塘硬化率达50%以上。

  按照“突出一个主体”(县城)、强化四个节点(甘棠、大堡子、坳上、新厂)的基本思路,通过新建改造、提升整合,着力构建遍布周边地区广大农村市场的商贸物流服务网络。

  方向:依托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动形成带动力强、辐射面广、功能完备的现代物流体系。

  重点:抓住“十二五”期间我县交通格局将发生重大变化这一契机,扶持壮大粮食物流、农产品物流、汽车摩托车及配件物流等一批现代物流企业。紧紧围绕服务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逐步建立布局合理、装备先进、运作规范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完善现代物流支撑体系,依托产业和市场优势,以配送型物流和市场流通型物流为重点,以网络信息平台为支撑,以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物流成本为核心,大力推进现代物流业发展。完善县域公路网络,搞好与县内主要物流节点的衔接,形成功能齐全、层次清晰、畅通高效的路网主框架格局和综合运输平台。结合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乡镇和农村商贸业,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态。通过对乡镇农贸市场的升级改造,硬化市场路面,解决沿街摆摊、占路为市的问题。

  目标:到2015年,建成湘西南粮食物流中心、怀通高速艮山口互通路口仓储物流园。

  方向:按照“大进大出大流通大贸易”和“有特色有档次有吸引力”的要求,整合现有资源,健全市场网络。

  重点:着眼周边18个县市、4万平方公里、500万人口广大经济区域,加快完善市场体系建设,形成以专业批发为主,特色零售为辅,辐射功能强、交易流量大、服务配套、活跃繁荣的市场体系。通过整合现有市场资源,着力培育建材、药材、汽配、林产品等专业市场,改造提升现有茯苓、水果、禽蛋、副食品等市场,力争全面完成15个乡镇农贸市场的改造,对布局分散的小市场,积极引导融入大市场,对具有比较优势的市场,着力增强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对周边地区的辐射、聚集、引导和带动作用。重点建好“两大市场”:建设汽车、摩托车贸易城,依托现有基础,整合飞山路摩托车及配件、汽车修理市场,形成汽车、摩托车修理专业城;建设靖州大市场,形成集综合性商品交易市场、仓储、初级加工、物流于一体的商贸物流园区。

  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具有投资少、消耗低、污染小、效益高的特点,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绿色引擎”。加快发展服务业,不仅可以与第一、第二产业协同带动经济发展,而且可以扩大消费,促进投资,更可以通过管理创新、技术创新、高端服务等方式,实现经济的高质低耗增长。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达到31.4亿元,年均递增13.2%,占GDP的比重达到45%以上。

  重点:适应政府职能转变的要求,积极发展和规范发展各类服务组织,五年新发展和规范协会、行会、商会10个以上;结合企业产权制度和市场体系建设,建立一批从事产权转让、资产评估、法律服务、要素流动、破产与清算和就业服务的中介组织;配合财政、金融、税收、劳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一批从事审计、监督、仲裁、代理、拍卖、人才、劳动培训与评价方面的中介组织,鼓励发展建筑设计、装饰工艺、项目咨询、广告策划等创意商务;组建一批从事信息咨询、工程监理、房地产咨询评估经纪、环境影响评价的中介服务组织。

  目标:充分发挥新兴服务业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提高传统服务业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度。

  方向:整合资源,挖掘潜力,加强基础,完善功能,把我县旅游融入大湘西旅游圈、张家界、桂林等大板块,大力发展休闲度假、生态旅游、宗教文化、民族风情。

  重点:在空间布局上构建为“一心一廊一环三片”。“一个旅游支撑中心”,即渠阳镇,建设成为在国内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中国苗侗风情旅游城市,湘黔桂三省(区)接边区域的商务、文化、休闲娱乐旅游中心城市;“一条旅游产业黄金走廊”,怀通高速靖州段和G209由北至南串起了杨梅园、飞山、渠阳古城、排牙山森林公园等靖州的核心旅游资源,是靖州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轴线,连接了湘西和桂林、柳州两大旅游发展核心区;“苗侗原生态旅游产业环线”,即渠阳镇—黎平沿S222一线、渠阳镇—锦屏一线,为我县旅游资源主要分布区;“三个旅游产业片区”,即苗侗原生态旅游片区、生态休闲度假旅游片区、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片区。推进精品景区和旅游线路的相互衔接,完善餐饮、购物、娱乐休闲等配套设施,围绕上档次、创星级、增特色,积极创建档次高、功能全的星级宾馆酒店。积极做好排牙山、五龙潭、飞山等景区打捆申报国家森林公园工作。

  目标:“十二五”期末,全县旅游收入达到6亿元人民币。到2020年,全县基本形成四大精品旅游品牌,即以渠阳古城、文峰塔景区等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旅游品牌;以飞山禅寺、方广寺等为代表的宗教文化旅游品牌;以地理冲自然保护区、排牙山森林公园、五龙潭生态景区、万亩杨梅生态园等为代表的生态旅游品牌;以三锹地笋苗寨、大堡子岩寨、江边苗寨等为代表的民俗风情旅游品牌。

  方向:增加普通商品房、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的供给,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增加小高层,提升城市住房品位。挖掘潜力,激活市场,把房地产业打造成10亿级的经济增长极。

  重点:一是科学调控土地供应规模和结构,加强规划引导和控制,优化住房结构,满足市场需求。二是加快成规模、高品位精品小区的开发建设,创造优质人居环境,鼓励商住楼高层发展,引导和满足市场需求。三是充分考虑低收入家庭、进城农民等特殊群体的住房需求,全面推广实施廉租房制度,强化政府的住房保障职能。四是加强房地产市场的监管和调控,建立健康有序的房地产市场。

  目标: “十二五”期间,房地产业投资规模年均增长率达到45%,基本形成比较健全、分类型、多层次的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我县作为后发展地区,只有坚持把扩大消费作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的新动力,把扩大有效投资作为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的主要抓手,拉动经济增长。

  着眼于转变消费观念、提高消费能力、调整消费结构、优化消费环境、引导消费行为,加快建立扩大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努力把消费需求培育成我县继投资需求之后拉动经济增长的又一强大动力。“十二五”期间,力争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9.9亿元,年均增长20%。

  在加快推进城镇化,大力发展中小企业的基础上,努力拓宽就业渠道,实现城乡居民充分就业,增加广大劳动者获取收入的机会,稳定收入预期,提高消费能力和消费信心。认真落实收入分配改革政策,完善国民收入初次分配结构,大幅提高劳动报酬占国民收入的比重,扩大中等收入者比重,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最大限度提高城乡居民社会保障水平,切实增加城镇低收入群体和农民的补贴,着力缩小居民内部收入差距。逐步完善储蓄、保险、股票、商品期货和房屋出租等多种市场,不断提高居民财产性收入。“十二五”期末,确保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分别增长12%和12%,分别达到16256元和7049元。

  准确把握新时期扩大消费需求的新方向,继续稳定和扩大汽车、住房、家电、农机具等消费热点,逐步形成从县城、中心乡镇到广大农村的波浪式消费热潮,推动居民消费结构向发展型、享受型转变,切实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努力培育和扩大服务性消费,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交通、通讯、休闲、健身、社区服务等新型消费业态,基本满足不同层次消费群体和个性化消费需求。鼓励发展投资型消费,大力培育汽车市场,稳步发展房地产市场,发挥财富效应对扩大消费需求的积极作用。积极培育和扩大农村消费需求,在继续普及家用电器、农机具、摩托车等一般耐用消费品的基础上,鼓励发展住宅、汽车、电脑、旅游等消费,促进农村居民消费由生存型逐步向发展型转变。

  加快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清除制约消费增长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全面落实国家刺激消费的各项政策,切实降低消费成本,形成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消费模式和消费环境。调整投资结构,改善扩大消费的硬件条件和软环境,大力推进城乡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汽车、房地产、旅游、通信、文化、教育、医疗等行业大规模的消费增长创造条件,不断拓宽消费空间。全面落实“家电下乡”、“农机下乡”、“汽车下乡”等各种财政补贴政策,释放农村巨大的消费潜能。加快城乡现代化流通网络建设,大力发展先打流通组织和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特许经营、电子商务等新兴流通业态;改造提升传统流通业,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完善农村商品流通网络,促进工业品与农副产品双向流通。鼓励银行扩大消费信贷范围,继续加大对助学贷款、住房按揭贷款和汽车消费信贷的发放力度,支持银行为农村居民建房、购买汽车、大型农机具和其他耐用消费品提供消费信贷。加大市场监管力度,营造方便、放心的消费环境。

  顺应不同层次居民消费结构升级的需要,引导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适销对路的商品,全面拓展电子信息、通信产品、教育培训、家政服务、文化娱乐、体育健身、休闲旅游等服务性消费,培育和发展新消费热点,推动消费向个性化、差异化、时尚化、品牌化方向发展。合理引导消费者预期,鼓励节能型消费、无害型消费、文明型消费,避免奢侈型、挥霍型消费。倡导文明、节约、绿色、低碳消费模式,大力推广节能建筑、节能汽车和无污染产品,提高消费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坚持大项目带动战略,切实加强重大项目开发、储备和实施。加快形成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的投资增长机制,政府投资更多地向基础设施、社会民生倾斜,向农村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向关键领域、薄弱环节倾斜。 “十二五”期间,全县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0亿元,年均增长25%以上,逐步实现投资结构优化。

  坚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主要抓手,不断扩大有效投资总量。科学谋划项目,准确把握国家政策方向,努力提高项目谋划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积极争取国家和省里资金支持。用好、用足国家政策,扩大项目申报范围,在重点抓好基础设施和产业项目申报的同时,更加注重科技、教育、旅游、文化、信息、现代服务、新农村建设等项目的谋划、申报和建设。加强监控项目综合建设周期、固定资产交付使用率、资本产出率等投资效益指标,遵守项目决策程序,切实做好市场分析、经济效益评价等项目可行性研究工作。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充分发挥政府性投资的导向作用;建立和完善利益竞争机制,引导企业扩大投资;发挥我县鼓励投资、优化项目实施环境、发展加工贸易等多项激励政策的作用,不断扩大招商引资规模。

  优化投资方向和结构是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优化经济结构、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加强政策引导,积极鼓励更多的投资投向农业、农村、战略性新兴产业、社会事业和民生领域。着眼于农业发展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金进入农业、农村领域,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大力推进农田水利基本建设和农业产业化项目建设,改善农村交通运输、医疗卫生、文化教育、广播电视、通讯等基础条件,鼓励发展太阳能、沼气利用等农村洁净能源项目。着眼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扩大工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投入,引导企业把更多的资金投向现代服务和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现代制造、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重视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注重节能环保,加大工业技术改造投资力度和比例。着眼于改善发展环境,夯实发展基础,努力保持基础设施投资的稳定增长,加快推进交通、水利、能源、环保和信息工程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着眼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大对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保障性住房等社会事业发展项目和民生项目的投入力度。

  落实民间投资的国民待遇,规范设置投资准入门槛,创造公平竞争、平等准入的市场环境,积极鼓励民间资本进入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和政策性住房建设、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以及金融服务领域和行业,为民间资本提供更多的发展机会和更大的发展空间。鼓励发展中小企业创业基金等金融机构,为民间投资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加快建立和完善投资信息管理系统,加快对全社会投资信息的收集整理、研究分析工作,科学引导民间投资行为。强化民间投资发展的保障措施,切实改善投资环境,建立和健全法律法规制度,增强民间投资风险防范意识,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

  坚持统筹规划、适度超前的原则,着力改善靖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努力增强长远发展的支撑和保障能力。

  按照优化布局、完善网络、保障有力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交通、水利、能源、信息等领域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夯实发展基础。

  方向:建设以铁路、国省干线公路为大动脉,以县城、铁路站点和主要建制镇为节点,以县级公路、旅游公路和农村公路为脉络的内联外通的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升靖州在怀化市南部直至湘黔桂接边地区的交通区位优势。

  重点:力争将S319靖州段和S222靖州段合并升级为国道、将县道X073和县道X074合并为一条省道、新增坳上(戈盈)至铺口(红旗)公路升级为省道、新增藕团至新厂公路升级为省道,并列入“十二五”国家、省干线公路路网;积极配合做好渝广、靖永郴铁路前期工作;积极争取渠江大桥、S222绕城线公路、靖黎高速靖州段开工建设;加快国省干线、县级公路、战备公路改造升级,2012年完成怀通高速公路靖州段建设,完成省道319靖州段改造项目;全面启动旅游公路、林区公路建设,加强农村公路及站场建设,完成农村通村公路建设,提高农村公路通行能力。

  目标:十二五期末,我县主要干线公路达二级公路技术标准以上,县道公路达三级公路技术标准以上,乡村道路达四级公路技术标准以上。

  方向:加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完善水利体制改革,积极推进“民生水利、安全水利、资源水利、生态水利与可持续发展水利”建设,努力构建牢固的防洪减灾体系、城乡水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水利管理和运行保障体系;有效提高水资源保障能力、节水型社会能力、防洪减灾能力、依法治水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建立起与全面建设小康协调统一、与实践科学发展观协调统一、与全县经济发展战略协调统一的水利服务体系。

  重点:防洪减灾工程主要是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将对小(Ⅰ)型病险水库、小(Ⅱ)型病险水库、大中型水闸进行除险加固、更新改造,完成江东、异溪河南北城市防洪堤10.5公里的建设;对四乡河、地灵溪、老鸦溪、广坪河、大木溪5条河流的堤防、护岸进行综合治理;落实好防洪减灾非工程措施,完成山洪灾害防治工程、抗旱减灾工程和山洪沟灾害工程建设。水资源利用工程重点抓好中小型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和节水灌溉项目建设。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工程将新建渠道91.6公里,渠系建筑物281处,引水河坝一座;对后山溪电灌站58公里干支渠道进行防渗、76座建筑物进行改造;继续推进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进度,新建防渗渠道299.6公里,改造山塘、河坝185处;“十二五”期间计划解决7.06万农村人口的饮水不安全问题;继续完成金麦水库副坝工程和附属工程建设。水土保持与水生态环境工程主要是加快对异溪河小流域和四乡河小流域的综合治理;加大对崩岗现象的治理力度;加强对水源地的保护力度;推进渠水流域的水生态环境建设及水库的水利风景区建设;完成渠江流域靖州段河道与岸线的整治,并对异溪河从乐安桥至异溪河入渠江口,长3公里的水环境进行生态修复。水利行业能力建设工程着重突出水文站网建设、水利信息化建设和水管体制改革工作。

  目标:到2015年,基本完成小型病险水库(闸)除险加固任务;解决农村安全饮水人口7.06万人;县城防洪标准主城区达到20年一遇,建制镇防洪标准达到10年一遇;完成灌区续建配套工程建设;搞好渠江流域靖州段的河道与岸线的综合治理,落实“碧水、青山、蓝天”工程,提高水生态环境质量。

  方向:坚持开发节能并举,加大新能源建设,强化节能改造,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调整电源结构,优化开发水能、风能、生物能、太热能、沼气能,鼓励节能改造和能源综合利用。

  重点:科学利用水能资源,加强水电站建设,对水酿塘电站等12座老电站进行技改;以110kv变电站为枢纽,加强与外网的联系以增强供电可靠性和电量互补,同时完善35kv变电站布局,保证合理的供电半径,新建铺口、甘棠两个100kv变电站和大堡子一个35kv变电站;加强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前期工作,加快城市天然气管网建设,建设供气管网105公里;继续抓好农村沼气能源建设,用沼气池1万口;积极实施“金太阳”工程,发展光伏发电,新增光伏电用户300户;大面积推广太阳能热水器和节能灯具,大力推进工业及生活用锅炉节能改造,逐步推广城市公共照明使用太阳能风能灯具。

  紧紧抓住信息化发展战略机遇,大力推进“三网融合”,全面提升互联网通信质量和速度,加快3G通信建设速度,实现3G通信无缝覆盖,建立方便快捷的政务、企业、商务信息数据网。优先建设电子政务,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改进管理方式,实现政府办公网络化、文件处理电子化,以电子政务建设带动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用信息化促进工业现代化,用信息化带动发展现代农业,用信息化推动电子商务快速发展。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尊崇城镇自然风貌,突出历史文化传承,提升城镇功能品位,着力建设新城区,改造提升老城区,把我县建成富有特色魅力、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生态型山水宜居城市。

  方向: 按照“东提西扩北延”的城市发展思路,采取“政府为主导、民间为主体、市场化运作、滚动式开发”的模式,努力构建湘黔桂接边地区商贸物流中心和宜人居的山水园林城市。

  重点:以宜居靖州为方向,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努力形成独具靖州特色的城建风格。按照“一城三片,两山两水”的空间结构形式,加快老城区改造,以无障碍建设标准,规范城市新区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和公共设施体系,强化城市产业支撑,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不断增强城市辐射带动功能。通过改善交通环境,进一步带动、优化城镇资源配置,高效盘活城市资产。启动和实施渠江两岸风光带、城市棚户区改造等城建民生项目,加强以硬化、绿化、亮化、净化为重点,配套建设城市新区、道路、街道、景点等基础设施,改造完善县城大街小巷的路面、排水、路灯、通信、环保等公用设施,积极提升我县餐饮、住宿、娱乐等服务业水平,启动建设一批档次高、理念新、服务好的饮食服务娱乐场所,提高城镇品位,使城市发展步入良性轨道。

  目标:到2015年,县城人均公共绿地达11平方米,真正成为绿洲山城、区域中心。

  方向:坚持统筹城乡发展的基本方略,把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攻方向,把有序推进农民工市民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突破口。

  重点: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放宽户籍限制,促进有稳定劳动关系并在城镇居住一定年限的农民工转化为城镇居民,引导农村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加强流动人口与出租房屋管理和服务,大力推行“居住证”制度,将其与流动人口租赁购买房屋、子女入学、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医疗卫生、妇幼保健、计划生育以及证照等社会事务有效关联,以此建立“以证管人、以房管人、以业管人”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新模式。完善住房保障体系,多渠道改善农民工居住条件,探索将符合条件的农民工逐步纳入城镇住房保障范围。健全统一开放、相互衔接的社保体系,将与企业建立稳定劳动关系的农民工纳入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范围。探索城镇落户定居农业转移人口承包地和宅基地的有偿流转或有偿退出机制,推动农民工进城定居、转业创业。加快“城中村”、棚户区和城乡结合部改造,完善公共服务功能,改善居民生活条件,增强城镇吸纳人口能力。

  目标:到2015年,全县城镇化水平达到50%以上,城镇总人口达14万人,县城建成区面积达14平方公里。

  重点:建立健全“条块结合、以块为主”的城管机制,积极探索城市综合执法新路。重点整治脏乱差、违法建筑、占道经营、马路市场等老大难问题,积极实施“蓝天、绿地、碧水”和“净化、美化、亮化”工程。大力开展文明示范路、平安示范街、优美示范乡镇等系列活动。贯彻落实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型社会战略部署,按照生态县建设的要求,在城镇建设中加强节地、节能、节水、节材和资源综合利用,建立和完善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加强城镇人居环境建设、市容市貌整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初步建设成人居环境优美、生态良性循环的城镇。

  方向:按照强化功能、突出特色、繁荣经济、聚集人口的要求,加快发展重点镇和中心镇建设,增强带动乡村发展的能力,强化城镇的对接聚集功能。

  重点:找准发展优势,培植特色产业,发展专业化的集散市场,提高人口、资金、技术和资源的集中度,促进经济发展、财政增长、群众增收。提高小城镇参与区域分工的能力,着力建设甘棠镇、大堡子镇等小城镇,提升新厂镇、坳上镇、太阳坪乡、平茶镇等边境乡镇和经济特色乡镇,带动其它乡集镇建设。加快小城镇供水供电、交通等设施建设,优化空间布局,有序扩大规模,提高小城镇对人口和商贸产业的承载能力。健全激励机制,赋予乡镇更大的发展自主权和决策权,增强乡镇经济自主发展的能力。

  目标:到十二五期末,初步形成城镇规模合理、布局协调、分工明确、各具特色的城镇体系。

  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中央提出的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农业增效、农民富裕、农村繁荣为目标,以建设小康、文明、生态、和谐村为载体,努力推动形成新产业格局、新乡风民俗、新乡村面貌、新管理机制,使我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走在全市乃至全省的前列。

  方向: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生活质量,增加农民收入。

  重点:整合资源,加大投入,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重点在“五新”上求突破,即产业发展有新格局,农民生活有新提高,乡民风俗有新风尚,乡村面貌有新变化,乡村管理有新机制。加快乡村道路、教育医疗设施、人畜安全饮水、生态环境保护、农村能源开发、安全卫生、农村市场体系、文化活动中心、垃圾污水处理、村容村貌整治等基础设施建设;科学规划好农村住房建设,逐步建成一批占地少、环境好、功能齐备、布局合理的新村庄,加强对废弃学校等屋场的整治工作,开发建成集种植、养殖、加工、旅游等多位一体的生态经济庄园;加强农村劳动力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就业能力;加快劳务输出服务场所建设,建立健全农民工跨地区就业服务体系,拓宽农民工就业渠道;鼓励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推动小城镇快速发展。

  目标: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049元,完成村庄规划25个,建设新农村示范点25个,完成8个乡镇集镇改造,通村道路和团寨巷道全部实现硬化。农村教育、公共卫生和医疗卫生服务以及救助体系更加健全,文化生活更加丰富,村民自治机制更加健全,民主管理更加规范,农民民主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

  坚持保护与开发并举,区分不同功能区划,正确处理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关系,增强生态环境的自我调节能力,促进生态平衡,加强基本农田保护,维持占补平衡,建设山川秀美的绿色靖州。

  方向:以石漠化治理为突破口,坚持长江流域防护林、生态保护建设,提高境内森林覆盖率。

  重点: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和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工程,积极开展石漠化治理研究和工程建设,加强长江防护林体系建设,加强中小流域水土保持治理,积极开展河流两岸、公路两旁绿化长廊建设,建立城镇园林绿化长效机制,推进园林绿化面积快速增长。突显特色,在县城周边适宜地区栽种杨梅,建设名副其实的“杨梅之乡”,增加县城的绿色、绿地,彰显城市活力。加快林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提高天然林、防护林保护水平,大力实施生态防火林带建设,新造生物防火林带1万亩,实施生态公益林保护面积26万亩。

  目标:到2015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72.62%,森林蓄积量达到895万方以上,林业用地绿化率达到95%,林业用地面积稳定在265万亩。

  方向:强化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力度,加强植被、野生动物保护,维护生物多样性,为提升靖州旅游品位奠定基础。

  重点:坚持以人为本,城乡联动、以城带乡的绿化战略。积极推进县城和县城周围的山林绿化,重点抓好渠江两岸风光带的绿化和飞山、五老峰、文峰塔等城郊生态风景建设,为城市人口提供良好的休闲场所。依托排牙山省级森林公园、五龙潭生态保护区、飞山公园和文峰塔景区等旅游景点,结合我县苗侗民俗文化,大力发展以观光览胜、民俗风情、漂流探险、农家休闲为主的生态旅游业,将生态资源的保护和利用有机结合起来,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目标:到2015年,我县新增自然保护区面积50平方公里,自然保护区占国土面积达到5.4%。

  方向:依靠科技创新,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倡导低碳消费,降低产值能耗,建立机关公共节能制度。

  重点:严格建设用地审批制度,强化土地用途管制,重点保障基础设施、民生工程、重点企业、节能环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等符合市场需求和产业发展政策的项目用地需求。提高环境保护准入门槛,严格控制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行业建设,加强现有工业企业节能降耗改造,减少废弃物排放,推动不同行业通过产业链延伸和耦合,实现废弃物循环利用。加强饮用水源地保护,建设县城雨污分流系统,提高县城污水处理能力。加强县城环境卫生管理,巩固国家文明卫生县城成果。加强中心乡镇污水、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引导农村集中处理生活垃圾,提高农村环境卫生水平。

  目标:到2015年,全县耕地面积必须保持在2.247万公顷以上,其中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84万公顷。城市污水处理率达75%以上,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80%以上,工业企业污染排放稳定达标率90%以上。

  坚定不移地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靖州作为发展战略的核心,把教育作为经济跨越、社会进步的基石,全面推进经济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改变。

  方向:坚持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多渠道增加对科技的投入,实施科教兴县,提高全县科技水平。

  重点:加大科技投入,在保障政府法定科技投入的前提下,鼓励全社会加大对科技创新的投入;全方位引进和培养科技人才;加快新品种、新技术引进试验、示范和推广运用,启动科技进村入户工程,把科技措施送到厂矿车间,田间地头,提高全民的综合生产能力,实现各类产品优质化。积极寻求与科研院所合作,开发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重点引导能源、资源、环保、制造业、农业等关键领域的重大技术开发,力争在生物医药、资源综合利用、农产品深加工等领域实现新的突破。引进一批高水平的科技成果和合作项目,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企业竞争力。

  目标:“十二五”末,力争科技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提高到48%。五年内培育科技型市级龙头企业1家,县级龙头企业2家,使全县工业企业的产品质量和技术水平有较大幅度提升。

  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把育人为本作为教育工作的根本要求,把改革创新作为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把促进教育公平作为最基本的教育政策,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

  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确保教育公平,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的长效机制。合理调整学校布局,大力改善办学条件。办好初中寄宿制学校,试办农村低龄保育制寄宿小学。同时,在农村偏远地区,办好必要的教学点,方便学生就近入学,从而进一步健全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扩建乐群小学,新建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建设城南小学,完成二中与鹤山小学并址。到2015年,全县学校布局状况为1所职业中专、1所普通高中、1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特殊教育学校或1个特殊教育班、4所九年一贯制学校、11所初中、14所完全小学、1所省级公办示范幼儿园、47所村小或教学点。到2015年,每个乡(镇)至少建成1所基本完备的寄宿制初中或寄宿制完小和中心幼儿园,85%以上的义务教育阶段中心完小及初中达到合格学校标准;九年义务教育学龄人口入学率达100%,完成率达97%以上。

  坚持品牌战略,做强、做精普通高中教育。全力做好县一中创建省示范性普通高中和县职业中专创建省级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的工作。在一中现有教育资源、办学条件的基础上,做好普通高中发展统筹规划,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挖掘办学潜力,规范办学行为,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到2015年,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初中毕业生升入高中阶段学校比例达95%以上,其中城镇要达100%。

  把职业教育放在重要位置,重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以靖州县职业教育中心为龙头,统筹各类职业教育资源,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建设较高水准的职业教育实训基地,改革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推行职业教育的“社会化”、“市场化”,使职业教育适应经济发展对人才的需求。继续加强农村科技培训,确保广大青壮年农民掌握1—2门以上的生产技能,提高农村劳动力转移能力和水平。

  加强特殊教育设施建设,科学布局特殊教育资源,改善特殊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满足残疾儿童少年多样化的特殊教育需求。高度重视幼儿教育,整合优化幼儿教育资源,建立公民办并举的办学体制,大力扶持民办幼儿园。创建公办省级示范性幼儿园1所。每个乡(镇)建设1所公办中心幼儿园和1所民办示范幼儿园,对县城及农村已有的民办幼儿园,按公平竞争、自然整合的方式整合优化幼儿教育资源。到2015年,全县城区学前三年教育入园率达98%以上,农村达60%以上。

  强化内部管理,提升办学水平。按照“积极鼓励、大力支持、正确引导、依法管理”的方针,将民办教育纳入全县教育事业发展整体规划。鼓励社会资本以独资、租赁、合资、合作、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教育项目建设,重点引导民间资金投向幼儿园、高中阶段等非义务教育学校、薄弱学校、新建学校。制定符合靖州实际的地方性措施,加强对民办教育的支持、保护和监管,推动优质民办教育的发展。

  突破制约创新发展的制度性障碍,建立公开、公平、合理、高效、完善的创新机制,激发创新活力,提高创新成就。

  建立完善“谁创新、谁受益”的市场激励机制,引导全社会尊重创新、参与创新,加大对自主创新的保护和激励奖励力度,适时建立鼓励创新的政府性奖励基金,激发全社会自主创新热情。建立完善创新要素自由流动的市场调节机制,简化科技型企业开办、转让、重组并购、投融资等手续,促进各类创新资源优化配置。

  坚持“开放共享、提高效益、保障重点、服务创新”的原则,突破创新行业壁垒,整合科技资金、设备、人才、机构等各类创新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加强对科技研发、技术创新、产业发展等各方面创新资源的统筹管理和综合利用,形成创新合力。加强与各类研发主体和创新机构的联系,建立长效合作机制,引导集聚更多的创新资源。

  建立健全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和社会投入为主体的多元化自主创新投入机制。认真落实国家和省有关增加科技和产业投入的各项规定,改革财政科研经费使用办法,加强财政性科技和产业发展资金的绩效管理。简化和规范科技投资审批,引导和鼓励风险投资等社会资金更多投向自主创新。建立和完善信用担保机制,加大对企业自主创新项目的贷款担保力度。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不断扩大对外开放,加快构建比较完善的市场经济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行政管理体制和更具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稳定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保持土地承包关系长期不变。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林业产业发展,促进森林资源市场化经营。深入推进以“一流转五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探索建立统一、有形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流转市场;努力完善农村信息服务、农村科技推广、动物疫病防治、农村现代物流、农村金融服务等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探索取消农民落户城镇的限制条件,加快建立城乡统一户籍管理制度。完善征地补偿安置政策,切实解决被征地农民就业、住房和社会保障问题。

  加快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规范的资本、土地、劳动力、技术等要素市场。发展资本市场,逐步建立功能完善、结构优化、产品丰富、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发展产权交易市场,建立统一互联、电子化、网络化、多层次的产权交易市场。建立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健全公平竞争的就业制度。建立起包括林业产权信息发布、拍卖交易、变更登记、资产评估、科技推广等职能于一体的林业要素市场,为林权顺畅流转搭建起平台。规范土地和矿业产权市场,建立农用地和建设用地价格更新体系。完善信贷、纳税、合同履约、产品质量等信用记录,建立信用体系标准、信用征集和披露制度,强化政府在信用体系建设中的推动、规范、服务和监督作用,健全失信惩戒制度。加强市场监管,坚决打击制假售假、商业欺诈等行为。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投资资金多渠道、投资决策多层次、投资方式多样化的市场竞争机制。落实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完善企业项目核准、备案、招投标制度,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度。改进投资调控方式,健全以规划为依据,以土地和环保为约束,价格、税率、电价等密切配合的投资宏观调控体系,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优化投资结构,使更多的民间资本参与城乡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改进融资方式,完善城建、交通等投融资平台,推进投融资担保体系、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改善金融服务环境。加快推广中小企业融资平台建设,认真破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

  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优先满足群众基本医疗完善需求。完善政府补偿机制和拨付机制,建立和完善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确保药品质量和安全。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扩大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确保促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进一步理顺和规范公立医院管理、运行、监管、和补偿机制。加强医学人才培养,完善鼓励全科医生长期在基层医疗机构服务政策。完善城乡医疗应急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重大传染病防控预警机制和应急救援机制。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强化政府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维护社会公正和社会秩序,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公正参与、专家论证和政府决策相结合的决策机制,增强公共政策制定的透明度,提高政府执行力和公信力。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规范行政审批行为,提高行政审批服务效能。推进政务公开,健全政府信息发布、重大事项社会公示和社会听证制度。推行政府绩效管理和行政问责制度,引导形成正确的政绩观。

  抢抓新一轮产业转移的发展契机,充分利用国内国际两种资源、两个市场,不断改善开放环境,扩大开放程度,提高开放水平。

  十二五期间,招商引资是加快我县经济发展的关键,是扩大对外开放的引擎和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的抓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积极承接沿海产业转移,突出产业招商,突出园区招商,突出现代服务业招商,优化经济发展环境,大力实施招商项目带动战略,推动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强项目库建设,建立完善县级、部门(乡镇)两级项目储备制度,切实抓好项目库建设,做到实施一批,争取与发布一批,储备一批,及时充实完善。创新招商引资方式,依托行业协会、龙头企业、靖州籍在外人士联系面广大的优势,积极开展招商活动,采取小分队招商、网上招商、点对点招商、以商招商、专业代理招商、节会招商等方式,招商与选商相结合,重点区域招商与驻点招商相结合,全方位宣传推介我县投资环境与招商项目。突出产业园区,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大力实施产业链招商,由单一项目招商向承接沿海整体产业链转移招商转变,引进战略投资商,重点抓好资源深加工项目、沿海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项目、商贸物流及现代服务业项目招商,引进一批综合效益好、带动力强、能明显增加就业的大型产业项目落地。突出环境招商,优化政务环境,规范收费行为,建立产业园区外来企业检查报批备案制,深入开展部门行风评议工作,促进职能部门转变作风,大力实施亲商、富商、安商的环境招商工程,实现以商引商的良性循环。完善招商引资机制,实行重点招商项目和外来企业县级领导联系责任制,大力实施招商引资奖励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乡镇、社会三位一体联动的招商机制,县财政预算每年安排专项招商引资奖励基金,对在招商引资工作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及个人给予奖励,形成全社会招商联动,大力推进招商引资工作。到2015年,实际利用外来资金10.4亿元,实现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

  加快调整出口商品结构,努力培植新的出口增长点,积极开展加工贸易、服务贸易等多种贸易形式,确保实现较大幅度增长。通过申请自营进出口权、合资、合作、独资等方式,壮大出口创汇队伍,努力构筑多元创汇主体。积极参与区域分工合作,推动与省内外在工业、贸易、旅游、物流等领域的互动合作,加强服务体系和配套设施建设,使我县成为沿海地区产业梯度转移的承接地。

  到2015年,外贸出口或出口供货主体企业和加工贸易企业达到5家,外贸进出口总额超过650万美元,年均增长30%。

  把社会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着力构建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服务体系,积极完善社会管理,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源头性、基础性、根本性问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

  坚持“就业优先”的指导方针,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快特色产业发展,努力增加就业岗位,扩大就业。一是加大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的力度。二是积极开展就业培训,采取定单、定向、联合培训等多种方式,重点提高就业困难群体的就业适应性和竞争力,做到培训与输出、就业相结合。三是以职业教育和岗前培训为平台,在充分开拓本地劳动力市场的基础上,积极有序地向外输出劳动力。构建较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基本平台,拓宽农民参保渠道,强化农民参保意识,建立保障体系社会化服务新格局;进一步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和社会的福利制度,适当提高农村低保补助标准。到2015年,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新增城镇就业人数7000人,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2.5万人。农村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占农民比例达90%,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率95%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稳定在95%。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社会保障能力。五年完成农村危房改造2000户,新建一所社会救助和社会服务中心大楼。完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提升民政公共服务能力。扩建藕团、甘棠、坳上、平茶等4所中心敬老院,设立床位320张。修建社区服务中心大楼,在各个社区修建服务中心。力争十二五期间启动殡仪馆、悼念厅、火葬场等设施建设。加强基层残疾人组织建设,提高基层残疾人服务能力和水平,修建残疾人综合服务大楼,提升残疾人康复服务水平,拓宽残疾人就业渠道。到2015年,低保做到应保尽保,享受城镇低保人数占城镇总人数的8%,享受农村低保人数占农村人口的6%。

  以增加贫困群众收入为核心,以“两项制度衔接”(农村低保与扶贫开发相结合)作为扶贫工作重点,认真组织实施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减少农村贫困人口,提高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综合素质。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突出抓好产业开发、劳动力转移培训等工作。增加扶贫资金投入,加强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贫困地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创新扶贫工作机制,提高扶贫效果。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群众的自主作用,让困难群众更新观念,开拓视野,大胆创业,早日脱贫。大力实施“基础扶贫”、“产业扶贫”、“科技扶贫”、“社会扶贫”、“生态扶贫”五大工程,加大对口扶贫力度。到2015年,贫困发生率降至10%。

  加大政府投入力度,大力推进文化、卫生、体育、广播电视、人口、民族及其他社会事业发展,基本满足全县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不断提高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水平。

  全面落实文化强省、强市、强县的发展战。

首页 |开云全站简介 |客房展示 |景点新闻 |路线推荐 |农家院 |特色美食 |活动专题 |在线留言 |联系开云全站

13988889999

Copyright © 2012-2023 开云·全站(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P 版权所有

地址:河北省开云·全站(中国)官方网站IOS/安卓通用版/手机AP电话:0898-88889999手机:13988889999

ICP备案编号:冀ICP备18018031号-2

微信扫一扫

微信扫一扫

>